浦瑞文摘
金融知识
浦瑞论坛
金融导航
 
金融业培训课程
证券业培训课程
基金业培训课程
银行业培训课程
其他金融业培训课程
通用培训课程
 
首页 > 培训资讯 > 浦瑞论坛
 
浦瑞论坛
 
深圳是一篇杂文

发贴时间:2006-2-28

从1994年夏天来到深圳已经整整12年了。在内心深处,已经融入了深圳的水土和文化,看到CYBERMAN发来的这篇文章,觉得题目非常契合于深圳。

深圳是没有压力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地人,标准普通话是官方语言、畅行天下,没有严格意义的本地人,外地人也就没有了那种需要跟本地人讨生活的压力。

深圳又是压力重重的,因为都是舍弃了自己原来在内地安定的生活来到市场化的深圳。因此,除非想回到原来的日子,否则就必须坚定地向前走,努力寻找一切有利机会。

还是看看文章吧,长了一点,建议摘要看。

浦瑞斑竹于2006年2月28日

推荐文章:【原创】 深圳是一篇杂文

(2006-2-23 17:23:36)(花花楼市:bbs.szhome.com)笑笑书生

自从一九七九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之后,深圳就成为整个中国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长盛不衰的话题:赞赏者有之,指责者有之;向往者有之,鄙弃者有之;固守者有之,逃离者有之;呵护者有之,鞭挞者有之;讨伐者有之,旁观者有之……爱深圳者,自称“极端深圳主义者”,并专门建立了“因特虎”网站,作为维护深圳的言论阵地;恨深圳者,斥之为地狱,一朝“挥手自兹去”,发誓再不回来!一个才20多岁的年轻城市同时遭逢如此繁多立场各异、阵线有别、观点鲜明的评说,这在世界城市史也是罕见的文化奇观。

在国内各大媒体和网站上,关于城市评论的文章如恒河沙数,比如北京与上海各自的拥护者就从来没停止过相互的攻击与炫耀,但这是两个城市之间的口水战;成都和重庆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成了一对冤家,但他们的争吵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只是妇姑勃戏,属于西南大家庭内部矛盾;而深圳却是以一个城市而引起的众多纷争,其内容之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规模之大,遍及全国各个省区和中国各个阶层;影响之深,关乎深圳的未来。诸如关于“时间就是金钱”的争论、“蛇口风波”、“九五厉胡之争”、直辖市传闻、“你被谁遗弃”事件等。至于有些人提到的“当深圳遇上广州”之类的比较,只是这场深圳论战的小插曲,无足称道了。

我关注的是:为什么大家对深圳这么感兴趣?为什么大家愿意花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为深圳摇笔鼓舌?为什么各大媒体和网站舍得为深圳预留那么大的空间让人们去喜笑怒骂?思考的结果是:这源于深圳这座城市的独特性,使它具备了被关注、被谈论的因素;这种独特性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杂”。以文章作比:深圳是一篇杂文。

繁杂的颜色

从南头关进入深圳特区,踏上中国第一城市景观大道,感觉最强烈的是深圳的城市色彩,深蓝的天、柔白的云、翠绿的树、嫣红的花、灰黑的路,与各种颜色的建筑杂糅在一起,都在眼前呼啸而过,扯出一幅剪不断、理还乱的超现实主义图画。这时你会诧异:深圳的颜色太丰富了,也太繁杂了!

确实,与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城市颜色也许是最繁杂的了。首都北京虽然在建国以来变化得让人几乎接受不了,但只要天安门还在,故宫还在,颐和园还在,那么北京的金黄与“中国红”的城市底色就不会变。长三角的明星城市苏州,其“一体两翼”,之中,只有老城区的黛瓦白墙还保持着千年苏州的“特色”,在依然隽秀的小桥和已经变味的流水之外殷勤地挽留着苏州的传统风韵与魅力。另外,上海是酒红的(洋气的建筑、优雅的格调)三亚是蓝色的(蓝天、大海以及无边的视野),武汉是灰色的(湿闷的气候、灰黑的道路与浑浊的江湖)。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和这些城市相对固定的色调有明显不同。深圳所选取的颜色种类更多,色泽更深,表现更前卫,处处流露出年轻人的活力与浮躁。老子说“五色令人盲”,拿来评价深圳的城市颜色,简直不折不扣。

城市的颜色更多地体现在建筑上。当然,建筑的颜色不但是建筑风格的一部分,其中还凝聚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俗,表现着市民的社会审美,因而是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物化形式。深圳的建筑不像重庆、开封等城市那样,由政府统一指定“城市标准色”,统一指挥粉刷墙体,以行政手段塑造城市底色。深圳的建筑完全是“无政府主义”,地王大厦采用了绿色,赛格广场就采用银色,不知道是早有预谋还是故意避免。站在蔡屋围天桥上往东看,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中,翠绿、金黄、浅银、灰白、暗红等不一而足,又缺乏必要的过渡,全是冷不丁地跳出来的,再加上花花绿绿的汽车和广告牌,眼睛都看花了,头脑乱成一团麻。

如果说苏州老城那种直接可以画成水墨画的黑白色是对视觉的抚慰的话,深圳这种五彩缤纷、乱七八糟的颜色就是对眼睛的伤害了,说严重点,其实就是色彩污染。色彩对城市的污染,如同废水、废气、噪声等环境污染一样,干扰市民的生存质量和居住环境,也影响城市形象。色彩虽然不会说话,但它所产生的物理效应、生理效应、心理效应以及文化象征作用,不可不予以必要的重视。

在今日欧洲,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不但已成共识,而且还获得了法律保障。凡是历史悠久的街道和房屋,其主人尽可以家里过21世纪的现代化生活,但决不允许在外观上进行一丝一毫改变,当然也包括颜色;而很多别的房子也都为了“迁就”历史的巴黎,在城市色彩规划部门的统一指导下用亮丽而高雅的奶酪色粉刷了外墙。因出过音乐大师莫扎特、现代指挥家卡拉扬的“音乐之都”奥地利萨尔茨堡,在城市规划中统一使用了粉绿、粉红、粉蓝、粉紫、粉橙和浅灰等颜色,美丽而不张扬,不仅把城市装点得至纯至美,而且也将其固有的音乐氛围渲染得更加浓郁。

以速度起家的深圳,在城市化进程中步履铿锵,一路飞奔,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传奇;但也因为急躁与仓促,留下了不少令人遗憾的地方。深圳是个色彩的城市,但显然它的色彩缺乏甄别,缺乏选择,显得相当繁杂,与深圳逐渐成熟、沉稳、和谐的未来走向并不协调。

深圳,需要重新洗一下脸,化一次妆。

纷杂的建筑

城市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作为时间,城市是历史的产物;作为空间,城市是建筑的集成。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说:“城市的建筑物是城市布局的具体化。”在他的学说中,城市空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系列的必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筑——它塑造和规定了人们日常生活节奏的空间结构。因此,对我们每个“活在当下”的人来说,城市时间性并不明显;而所谓城市,通常是用空间和建筑来区分的。

在构建城市空间的过程中,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城市的形态、结构、运行方式,都与建筑密切相关。建筑的整体性特征是一个城市的独特气质和个性的概括。二十多年前,人们几乎难以想象中国各大城市之间会出现什么差异性,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城市表现出高度同一性:国家将各行各业的工资标准设定在平均主义水平上;在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下,城市里都是单调的工厂和千篇一律的单元住宅;人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在重复昨天,而明天注定要重复今天。在最近的二十多年,中国大城市才经历了经济结构和城市结构的急剧变化,而深圳就是在这场剧变中乘改革开放之风一飞冲天的。

深圳,和国际都会香港仅一河之隔。有山,有海,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莲花山、笔架山就在市内,使很多市民一出门就能看见无限葱翠绿。西行或东进,不到一个小时,就能看见碧蓝的大海,风卷云舒,浪白沙嫩,洗尽胸中尘滓。在这种环境里建造的城市,无疑应该是干净的、美丽的、和谐的。事实上,深圳给人们的印象大致就是这样的。

从建筑上来说,深圳产生了一批明星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比如万科、华侨城、鸿荣源等,并有中海、合黄等众多外来地产大鳄进驻;他们都在深圳留下了非常有影响的建筑作品,为深圳城市空间的构建立下了赫赫战功。地王大厦、赛格广场、新世界中心、会展中心、报业大厦、招商银行大厦等,作为单体建筑,皆独具特色,可圈可点;从社区建筑上看,万科17英里、华侨城、蛇口海上世界等,都是非常有特点的建筑集群。这些成就是应该予以肯定
的。

不过,深圳的建筑也只是在单独(单体或社区)欣赏时才予人以美感和愉悦,而在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城市来打量时,则不免显得混乱、显得纷杂了,连原有的那点美感也消失无闻。

首先是建筑的颜色。正如上文说的,深圳建筑的颜色太繁杂了,恨不得把世界上那点颜色全用上,造出一座颜色之城来。各种颜色之间从不考虑过度和缓冲,更部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遑论气候与历史文化!有些社区原本就不算大,也涂得七红八绿的,不但显得俗气,也让人产生心理的厌恶。

其次是建筑的风格。深圳因为建城较晚,规划相对比较“先进”,所以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敢于拷贝任何国家和任何“大师”的建筑作品;又因为本身就是试验田,所以各种风格的建筑都喜欢来做实验、玩花样。因此,在深圳这几百平方公里的狭隘空间里,居然挤满了现代、传统、新古典主义、北美风情、加州风情、地中海风情、西班牙风情、意大利风情、新加坡风情等各种风格的建筑。深圳简直成了建筑风格的“腊八粥”。这样做的结果是:深圳的每栋建筑都有个性,但深圳没有个性——至少提炼不出什么个性来。

第三是建筑的形态。不像北京建筑的方正规范,不像上海建筑的一味“崇洋”,更不像苏州老城建筑的粉墙黛瓦、飞檐走壁,深圳的建筑形态最为丰富。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八角形的、扁圆形的、长方形的、弧线形的、圆柱体的、三角形的、飞鸟状的、宝塔状的,凡是自然界和几何学里存在的形态,能够变成建筑的全都不放过。它给中外“建筑大师”们提供了一个庞大而自由的游戏舞台,让他们随心所欲地进行“创新”的实践;同时也使深圳建
筑在纷杂之外,呈现出几分别有风味的灵动与丰润。

要特别指出的是,深圳的建筑早已经具备了速度、高度和精度,但普遍缺乏深度,更缺少对建筑足够关注与理解。许多市民虽然参与了讨论,但也通常聚集一点,不计其余,缺乏理、深度和广度。在建筑批评家角色缺席、建筑设计理论缺乏的情况下,深圳建筑要取得更快的进步、更大的成就,还需要付出更多汗水和辛劳。

混杂的人口

由一个3万多人的小渔村变成一个人口过千万的超级大都市,期间变化最激烈的莫过于人口结构。深圳人口之混杂,在全国不排第一也要排第二至少是第三。

深圳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政策早就的城市,这里蕴藏着无限的机会,是新时代有为青年实现梦想的福地。因此,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深圳吸引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红男绿女,不顾一切,奔赴梦想中的圣地。据说在早期移民中,深圳之于他们还有点像延安之于热血革命青年,不仅仅是简单的欲望召唤,也是一种人生理想的诱惑;而如今,几乎所有来深圳的人都是为了一个字:“钱”——“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
一起来了。”尤其在二线关名存实亡之后,深圳更是变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一时人口暴增——深圳也开始堵车了。

由于外来人口太多,深圳的“客家土民”倒“沦落”为“少数民族”了。这恐怕也是史无前例的吧。

深圳,就这样成了一座人口混杂的城市;虽然深圳是中国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城市——一到春节人口会减少大半——但其混杂性却始终如一,像梁祝之爱一样。

深圳人口的混杂,首先表现在籍贯的混杂。进入一个新公司,或认识一个新朋友,你无法避免这样的问题:“你是哪里人?”有时和一个搭档同甘共苦了几年,竟然不知道是老乡或校友!在一辆只能乘载十几个人的小巴车上,你身旁可能同时坐着广东人、陕西人、四川人、河南人、湖北人、安徽人、江西人、湖南人……除了足球队,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深圳。据说,来深圳闯荡的外地人中,以湖南人为最多,占到20%。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怎么得来的,但从大街小巷的湘菜馆以及充盈耳畔的湖南普通话来看,这个数据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

与人口地域相关的,是深圳人语言的混杂。虽然深圳人为了工作和生意,不得不说普通话,但无论是四川人还是山西人,总不缺少说家乡话的机会。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身边就出现了一位老乡。乡音不改,情谊殷殷,非要拉你吃中午饭。在繁华的华强北或热闹的东门,在街之一角或商店的一隅,时时会听见一些人舌灿莲花、叽里咕噜,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看他们越说的兴奋,你越听得难受——好奇心有时候能推动历史,但此刻只会折磨你。

另外,深圳人口角色转换也非常混杂。深圳人无一不胸怀远大,志在千里。来深圳的人本来就是要做大事、挣大钱的。在特区创建之初,深圳到处流传着一夜暴富的故事,诸如乡下屠夫到了深圳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只有中学文凭的打工妹变成了叱咤风云的企业家等,以至于在外地人印象中,深圳本身也成了一个暴发户。今天深圳人口结构相对稳定,但面对任何一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没有多少人敢于绝对轻视,因为两三天不见,他就可能已经完成了角色的转换,从一个小工变成了一个老板,在商界呼风唤雨了。而一个千万富翁可能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只留下身上一件名牌衣服,见证着曾经的荣耀。天堂与地狱,巅峰与低谷,欢笑与哭泣,这些反义词在深圳的转换,往往只是一瞬间。

人口混杂的一个恶果是:深圳治安极度恶化。由于深圳的吸引力,既引来了无数的凤凰,也引来了很多鸱枭甚至魑魅魍魉。深圳社会也是金字塔式的,阳春白雪、三教九流,各归其位。处于金字塔顶尖的阶层,有其特定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场所,基本没有安全之忧;而那些千千万万的打工仔、打工妹,却要时时、处处忍受意外的偷窃、抢劫甚至死亡!目前深圳配备有1.2万人的警力,但这是按照户籍人口配备的;超过1000万的流动人口如我辈是不被计算在内的,因为这些人由另外大量的保安来“保护”。“保安不犯罪,犯罪少一半”的有深圳特色的社会景观由此形成。

除了治安问题,人口的混杂总体来说是件好事。广袤环宇,生生相相,寓于五行之中,杂乎天地之间,混杂乃乾坤之象。深圳之有今日之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流光溢彩,追根溯源,人口混杂不为无功。

复杂的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有什么样的地方就能产生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人就能创造什么样的文化。地域文化和城市性格是特有的。而随着人口的迁移,这种文化会随之进行扩散、碰撞、消长、融合、重组,从而生成另一种新文化。

当深圳成为下海、淘金、机会、创业的代名词,成为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的时候,从东北的松花江畔岭南珠江沿岸,从西北的天山脚下到东南大海之滨,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东西南北中的人们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汇聚到了深圳;再加上深圳毗邻香港、靠近东南亚的地缘条件,以及国际化、外向度的增强,各地人群相互交流,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就形成了深圳特有的极具包容性的移民文化。

在深圳这块几百平方公里的狭小土地上,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汇,香港文化与楚湘文化相互渗透,南洋文化与巴蜀文化并存,新加坡文化与欧美文化共生……深圳身不由己地承担了文化熔炉的角色,至于到底能炼成什么结果,只能待之将来。现在称之为移民文化,只是偷懒的说法罢了;事实上,深圳文化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提炼和归纳的地步。随意为深圳套上几个“物质主义”、“文化沙漠”、“欲望之都”之类的帽子,是不负责任的取巧,而
非严谨周密的推理。

文化之魅力,犹在其稳中有变。由于稳,故生活不至于因动荡不居而劳倦;由于变,故生命不至于因循环重复而厌烦;其间有度,却难以把握。现在的深圳还处于文化碰撞与磨合期,故只有复杂,只有变化,一切都缺乏长久性和稳定性。但也不能否认,正是由于这里风土人情五色杂陈,从而也有了说不清的迷幻和诱惑……

深圳文化在经过长期的兼收并蓄之后,到底何去何从?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喧杂的街道由一个小渔村一跃而为大城市,表面上是说:这是城市建设的“筋斗云”——快;潜台词是:这是城市建设的“急就章”——草。这从深圳街道的规划布局就可以看出。

深圳街道是喧杂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街道本身的杂乱,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流的嘈杂。除了那几条具有景观意义的城市大道之外,深圳许多街道都给人一种“潦草”的感觉。乍从内地来深圳者,往往会惊叹深圳街道之繁华,高楼林立,商潮汹涌,但不可避免的,也会迷失在步履匆忙的人海中。虽说深圳有许多建筑堪称地标,路旁指示系统标注得也够清晰,但还是无法避免步履的错乱、方向的迷失。因为深圳的街道太不规则。

街道的规划,当然要以人为本。不过规划既是人工行为,那种“度”就很难掌握。太人工了,人们穿行其间,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太自然,又不像街道了。深圳的街道规划是人工过度而产生的杂乱——人可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胜天的。

试以华强北和东门老街为例。华强北本身是规则的,平直的,两旁建筑也高低错落,在车辆较少的情况下,看着既空阔又拥挤。要是做成一个纯粹的商业步行街,华强北一定会比今日更繁华也更好玩,但不幸的是,一纵三横(南北向的华强路,东西向的振华、振兴、红荔路)的交通线把个好端端的华强北切割得不成样子,每当随着人流从汽车长龙中挤到路的另一端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欧·亨利的话,这是一种“易于养成制度公民以及不近人情”的街道。深圳各方面都在现代化,在“人性现代化”方面倒不急。听说今年政府要在华强北再建几座人行天桥——这种举动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从华强北向两边扩展,就该进入最杂乱的境地了。在这里,没有多少直路——作为步行街,路适当弯一点是好的,但这里还通车,于是人流、车流两虎相争,喧嚷、吵闹、杂乱,像一锅煮沸的汤。东门老街与华强北相比,其格局更为局促、逼仄,当然不允许车辆进入了,但每天几十万的人流量还是使人们的步伐相对迟缓,有时由于太挤了,简直就走不动。东门老街的街道没有规则的,纵横交错,曲折迤俪,而各个商店的装修又大同小异,所以在这里逛街,迷路的几率很高,被偷东西的几率很高,收获满心厌烦与满腔怒火的几率也很高。

杂乱的街道上挤满了喧嚷的人流,从昨天到今天再到明天,深圳一路慌乱地走着。

粗杂的胃口

民以食为天。全国几十个省市,各地有各地的食材,各地有各地的口味,各地有各地的饮食式。现在四方美食跟随四方移民汇聚到了深圳。

应该说,深圳人是有口福的。漫步街头,各种菜系的饭店鳞次栉比,达到了三万余家,高中低各档次的酒楼、食街、大排档、中西餐厅,一应俱全;无论粤菜、川菜、湘菜等中国八大菜系,还是东北菜、西北菜、京菜等无一不有;甚至西式快餐、日韩料理、印度小厨等,也都飘洋过海来取悦食客;无论多么“挑剔”的人,都能在这里得到最大的满足。深圳人每年饮食消费达十几个亿,深圳胃口的容量之大,消化能力之强,令人咋舌。

有许多朋友一旦离开家乡,饮食居住俱不习惯,因此而打道回府的也不在少数。来深圳的人却没有这个担心,因为无论你是哪里的人,都能在这里吃到家乡菜。为了迁就其他人,这种家乡风味可能不是最纯粹的(据说,虽然在深圳可以吃到全国的菜,但是除了粤菜,似乎所有的菜都不是家乡的口味),可能无法使你“梦里不知身是客”,但却足够让你“一晌贪欢”。许多人自述在深圳“生活很方便”,除了充满各处的超市、银行之外,随处都能找到想吃的各地美食也是重要原因。

在深圳待久了,再顽固不化的胃也会慢慢地“改革开放”,首先只是开一扇窗——只吃些其他地方的小吃之类;不久就敢于把门也开一条缝儿——偶尔要去参加外地朋友的宴会了;后来干脆门户大开——自己也主动去寻找异乡美馔了!这样下去,不几年,就练就一副粗杂的、坚强的胃口,吃遍天下都不怕了。

之所以说深圳的胃口粗杂,也因为深圳贫富太悬殊了,有些人去王子厨房,有些人去必胜客,而有些人只能吃快餐;另外,由于工作太忙,大多数深圳人很难体会到广州那种的“喝鸡汤睡大觉”式的简单快乐,甚至一些白领很多时候也只能守在办公桌前吃泡面。当然,那些路旁无证经营的小摊食物以不卫生的方式也为深圳胃口的粗杂做出一定的贡献。

粗杂的胃口,造就了深圳人吞吐天下的饮食生态,希望也能助成深圳人气吞天下的心胸与气魄。

驳杂的评价

20多年的风雨历程,深圳承受了太多的毁誉,其中不乏中肯之语,也有不少是肆意诋毁,还有一些本身就自相矛盾。在深圳头上,曾经套过的帽子有:经济特区、一夜城、改革开放的窗口、市场经济的试验田、移民之城、欲望之都、暴发户、创业之都、文化沙漠、设计之都、文化绿洲、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忙的城市、没有根的城市、天堂、地狱……如此驳杂的评价集中在一个城市身上,不能不说是因为深圳自身的“杂”所招致的。

显然,深圳这座城市制造了太多的故事,层层积淀,层层包裹,以致于每个人都在关注,都在说,却说得“花非花、雾非雾”,似是而非,不清不楚。因为深圳的一切都是那么变幻不定,那么慌乱,那么杂;因为深圳是一篇杂文。

 

 
 
 
分享到: